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服务 > 正文
千年小康 梦圆今朝
来源:中新网    时间:2021-12-29 09:28:36

焦点访谈丨千年小康 梦圆今朝

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。千年小康,梦圆今朝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,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,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。

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《中国的全面小康》白皮书,系统介绍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凡历程和伟大成就。全面小康,重在全面。中国的全面小康,体现在哪些方面,有哪些具体的指标,又有什么重大意义?

由白皮书提供的两张反映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统计图显示,从1952年到2020年,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679.1亿元跃升到了101.6万亿元,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19元增至2020年的7.2万元,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。

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、经济学家 刘元春:人均GDP迈过1万美金大关,刚好略大于世界人均GDP水平,也就是说,中华民族从总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,从人均角度,已经开始与世界拉平,具有了厚实的物质基础,为小康提供经济基础。

如今的中国,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7%,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,为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而科技实力的跨越式发展,则为全面小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。

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连火柴、铁钉都要依靠进口,到载人航天与探月、北斗导航、载人深潜、高速铁路、5G移动通信、超级计算等一大批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,正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。2020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2.44万亿,世界第二,投入强度达2.4%,全球创新指数排名14位。

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、经济学家 刘元春:全面小康的持续动能来自于创新,必须有坚实的动力基础,动力基础核心在于科技的发展。我们目前研发强度能够达到GDP的2.4%,标志着我们整体研发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,并且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范畴,这表明我们在世界大国的竞争中,已经扎下了坚实的竞争基础。

白皮书指出,全面小康,重在全面。中国实现的全面小康,是物质文明、政治文明、精神文明、社会文明、生态文明协调发展“五位一体”全面进步的小康,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,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;是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、人民幸福,多维度、全方位的小康。

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、教授 艾四林:全面小康重点在全面,难点也在全面。社会进步是全面进步,任何一方出现明显短板都不是全面小康社会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期,我们明显感受到的一个短板、一个欠债是生态环境建设。
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:最近这些年,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进步,污染的天气数量明显在减少,大江、大河、大湖的水质明显在改善,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,老百姓感受最明显,所以我们说它是小康最亮丽的底色。

白皮书提供的两张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统计图一增一降,增长的是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,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0年的32189元。下降的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,分别从1978年的57.5%、67.7%下降到2020年的29.2%、32.7%。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,恩格尔系数越低,生活水平就越高。

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、经济学家 刘元春:恩格尔系数由传统的50%多下降到30%以下,这是一个质的变化,发达国家目前恩格尔系数基本上低于30%,30%是一个国家现代生活发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。我们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恩格尔系数能够降到29%有余,这说明我们在吃穿这些必需品的支出基础上有大量的灵活支出收入,够享受一些充裕的精神生活和发展类物质。

民生福祉显著提升,是白皮书着重介绍的方面。民生福祉不仅体现在居民收入的显著提高,还体现在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等各方面的民生质量的改善和提高。

中国基本建成包括社会保险、社会救助、社会福利、社会优抚在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。

截至2021年6月底,全国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到10.14亿人,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;中国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万套,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;中国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,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改善,农村居民和贫困人口看病就医,有地方、有医生、有保障,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

2017年,阳臣礼一家和其他400多户贫困户一起通过易地扶贫,搬迁到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的一个易地扶贫安置小区,住上了舒适的楼房。

在这之前,阳臣礼一家住在深山中的危房里,那里环境恶劣,土地贫瘠,属于深度贫困村。在政府的帮助下,阳臣礼和乡亲们都在城里找到了工作。阳臣礼的新工作是社区网格员,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,孩子也到城里上了学。

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过去的几年,像阳臣礼一家一样,贵州全省有188万人从大山深处搬迁到城镇,搬迁规模占全国近五分之一,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。

2020年11月23日,贵州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,至此,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。到2020年底,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,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12.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。

白皮书指出,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,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,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把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、贫困地区全部摘帽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,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。

白皮书指出,中国的全面小康,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小康。既不让一个人掉队,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、一个民族滞后。中国的全面小康,追求发展的平衡性、协调性和可持续性。全面小康不仅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,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小康。

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,西部大开发、东北振兴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相继实施,到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推出。城乡区域共同发展、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支撑起全面小康的顺利实现。
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:这一系列战略都是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,既要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有效应对参与国际竞争带来的挑战,同时又要更好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。

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、经济学家 刘元春:各个区域不能差别太大,否则就会出现强烈的虹吸效应、极化效应,就会导致大城市病和一些资源枯竭地区的空城现象,这个肯定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想要的。

白皮书指出,在一个底子薄、基础弱、国情复杂的大国,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,极不平凡,极不容易。中国的全面小康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,几代人一以贯之、接续奋斗、干出来的。

在不同历史时期,党洞察时代大势,科学分析形势,把握发展规律,作出正确决策,确保了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推进。从“小康之家”到“小康社会”,从“总体小康”到“全面小康”,从“全面建设”到“全面建成”,小康目标不断实现。从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的发展观到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,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,党对全面建成小康方式路径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。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全面小康。

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、教授 艾四林:在中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,我们党一旦确定了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,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接续奋斗、持续奋斗、不懈奋斗、艰苦奋斗,最后达成了小康目标。
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: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特定阶段,也是关键一步,这一步成功了,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了基础,这个基础之大、之厚实,足以决定我们民族复兴不可逆转,所以我们说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。

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。中国的全面小康是辛辛苦苦干出来的,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,好日子等不来要不来,唯有奋斗别无他路。

全面建成小康,迈向共同富裕也是如此,每个人都拼搏奋斗、追梦圆梦,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,把平凡做成了不起,发展自己的同时奉献社会、贡献国家,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在我们的双手里。

【编辑:王诗尧】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华南地产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